怀宁县职教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 X关闭
欢迎来到怀宁县职教中心官方网站!    2020 年 12 月 5 日 星期六 23:5:32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学校概况 党团工作 新闻中心 管理机构 招生就业 教学科研 实训实习 学生工作 培训中心 专题专栏 信息公开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关闭×
提质培优工程
提质培优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提质培优工程

【文件5】怀宁县职教中心(2011—2015年)校园建设规

时间:2012-09-28 12:32:06 点击:643次

校 园 建 设 规 划
(2011——2015年)
 
校园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学校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办学层次的关键时期,为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依据《安徽省职业学校管理规范》、《安徽省怀宁县职教中心“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有关建设法律、法规等精神,结合学校校园建设布局和各方面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学校,争创“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合格职教中心”为第一目标,以尽快升级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第二目标,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的方针,根据“十二·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前瞻性,适应现代职业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要通过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先进的功能配置来体现时代特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校区建设和校园规划布局中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强化功能提升,完善服务配套,切实提高投资效率和建设水平,以满足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办学要求,为实现职业教育振兴地方经济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优化利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存量资源统筹利用;控制增量,新增资源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明确校区功能划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各个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校园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师生的需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校园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注重功能分区,方便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其以舒适、健康和艺术的享受。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校园建设规划中,针对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及配套设施等,做到设计超前、功能先进、使用灵活、扩展方便,规划结构要做到多样、协调、富有弹性,以满足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坚持“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围绕规划新大门轴线,科学分区,合理布局,逐步实施。教学区要营造整洁、安静、雅致、勤奋的文化氛围;办公区要营造高效、务实、勤政的文化氛围;学生生活区要营造温馨、和谐、文明、整洁的文化氛围;运动区要营造轻松活泼、充满朝气、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园林景观要以绿色、自然为主调突出我校特色,使建筑物、绿化带或景观之间、各功能分区之间相互协调,保持相对整体感。
5,坚持“个性化”原则。在规划中借鉴但不仿效,传统而不拘泥。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将“园景引入校园”、“建筑融于园景”,使多种植物与园林景观带相互融合,整体风格上凸显我校特色。结合学校功能分区,栽种不同植物,保持“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合理撒布山、石、水、竹、亭、廊等景观,体现“花园式校园”的鲜明特色。
6,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规划设计中,结合我校区位和地理结构特点,坚持科学与民主决策,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功能区域的分划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注重近、中、远期发展的连续性。坚持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保持与新县城市政总体规划的协调性,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稳步建设发展。
(三)建设目标与任务
把学校建成具有绿色、景观的生态园林式校园;把学校建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据此,提出以下建设任务: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建学校,分两期投入,在“十二·五”内累计投资一亿元。
第一期:继续加强现校区的基础建设,到2012年底,完成能容纳3000学生规模的全部基础设施。教学楼、公寓楼、生活楼与学生数相适应;完成十三层科教大厦的建设,充实其内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发挥其管理和科教功能;完成体育运动场的扫尾工程和配套工程,加大体育卫生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第二期:在“十二·五”末、“十三·五”初,新建占地面积200亩的新校区,为实现理工、农林综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奠定基础。新建教学综合楼、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综合实训楼、体艺馆、游泳馆、生活楼、学生宿舍楼、其他活动设施等。
新校区建成之后,有计划的把重点建设的三个专业(电子、数控、汽车)搬迁到新校区。积极开发新专业,尤其是涉农专业,调整改革老专业,继续保持多专业、多功能、多形式、大容量的办学规模,力争年均招收新生1000——15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4000人,每年短期培训2000至 2500人的办学规模。
二、建设规划
(一)发展规划
校区总占地面积360余亩,学生规模稳定在3500人以上,年组织各种培训4000人次以上。
(二)建设理念及功能布局
1、建设理念
(1)建设生态化、环保型校园。校园规划因循自然环境之特点,以生态手法和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构建天然景色,形成绿树成荫、风景秀丽,融假山、水、绿于一体,环境宜人,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中职校园。
(2)建设数字化校园。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建设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数字化校园。
(3)建设文化型校园。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功能
要求,在物质环境处理上强调对企业文化的暗示、隐喻和诠释,让学
年度 建设项目名称 备 注
2011 1、新建高规格学生公寓  
2、新建教师成套住宅楼
3、新建高层科教大楼(完成主体框架)
4、新建汽车修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心
5、较高规格的学生公寓
2012 1、校园监控系统安装工程  
2、科教大厦建设完工并充实内部设施设备
3、校园文化、绿化、亮化工程升级
4、新建泵房、水池及总排水管等工程
2013 1、体育设施增添、更换,塑胶跑道艰涩  
2、新建体育看台和体育办公楼
3、新建汽车驾驶训练场以及停车场
4、食堂维修、改造、扩容等工程
5、新征土地,开辟新校区,围墙、土地平整
2014 1、老食堂设备维护、更新;新建综合餐饮服务区  
2、启动实训大楼工程
3、现校区建筑物外墙清洗、出新
4、新校区教学楼(1)建设
 
2015
1、食堂设备更新  
 
 
 
 
 
2、学校景点修建(校园文化充实内涵)
3、新建成教、培训综合楼
4、新建艺术实验楼
5、新建图书综合楼
 
生在环境中能够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使“7S”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根据学科特点,设计风格多样的建筑群,建设建筑艺术与校园文化融合统一的校园;通过绿地、水体、步行道的连接,形成校园的公共交流空间组织体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校园内新建筑、设计超前、功能先进、使用灵活、扩展方便,以环境协调为原则适应未来学校的发展。
 2、结构布局和功能要求
 规划根据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进行用地布局和安排,以教学科研区为核心,将新老两个校区分成九大功能区:理论教学区、实训教学区、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休闲娱乐区、教工生活区、产业发展区和教育附属设施区。
(1)理论教学区(教学楼)。作为公共课程的教学平台,将教室集中布置,以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2)实训教学区。重点搞好原有实训车间改造和扩建工作,强调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适应未来实训教学功能的发展变化。在新校区新建理工类实习实训基地,把新校区建设成一流的理工类中职学校示范基地,为争创国家级重点奠定物质基础。
(3)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食堂、锅炉、浴室、超市等服务用房)。以便于生活、便于交流、便于管理、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学生需要为目标,按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模式运行。
(4)教师生活区(宿舍楼、服务中心等)。建设生态化、高品位、
康居型的教职工生活园区。
(三)基础设施
 1、给水。完善现有供水管网,发挥现有自有供水优势,保证洁净、生态的供水水源。
 2、排水。针对夏季雨水多,学校地势较低的特点,排水规划结合道路及竖向规划,在排水(污水和雨水)系统上进行综合考虑,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3、供电。校内供电根据用电容量计算和校区的地块划分,设置变配电房。必要时向怀宁县供电局申请增容。
 4、通信。校园通讯工程包括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外接的城市通信管道和线路,专门设置校园信息管理中心统一负责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业务和建设。
 5、消防。按规范开辟消防应急通道,便于救火和疏散。按规范要求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完善建筑消防设备的配置,加强保养与维修。
(四)道路与交通组织
校园规划采用道路分级的方式安排道路与交通组织,道路分主路、次路、支路和景观性道路以及步行小路五个等级。
规划校内交通方式主要有机动车客货运交通、自行车交通与步行交通。机动车客货运交通主要通过主路解决;自行车交通可由交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共同承担,直接连接至每一建筑单元;步行交通可通过景观性道路和步行道到达校内各处,与步行广场和休闲绿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校园内完整的步行系统。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在规划中有所安排,每一建筑单元按一定比例配备自己的机动车停车位,自行车停车基本上采用划定区域或停车的方式。
三、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以建设现代化、高品位的校园为目标,强调景观的现代感与文化品味。绿化、场地、艺术小品相互结合,灵活布局,使校园内随处都可以见到富有情趣的空间和构思新颖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建筑外观、环境绿化、人文小品等的设计和建造,体现职高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突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内涵,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职中理念和校园文化的统一。
 (一)校园绿化
校园的绿化系统由绿带、绿园、绿道和绿点组成。
l、校园景观以“七里清池”、道路两侧设林荫道以及多条绿化休闲带,使之成为学生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胜境。绿化为庭院绿化,以装饰性的景观树、花卉、草坪为主,绿化和绿带为公园式的自由绿化,以疏林草地和景观植物群为主,与绿化步行通道接合在一起,形成校内联系的主动脉。
2、校内各绿化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景致宜人,以景观与生态功能为主,课余时间能让广大师生员工留连其间,使师生有个休息观景的好去处。
3、绿道是指校内的景观林荫道,改造现有主干道,校园内所有的道路种植林荫树,形成绿化走廊,增强视觉效果。
4、绿点是指分布在校园各处布局自由的小块绿化。为提高校园的绿地率,在所有可能绿化的空地上都安排绿化,使校园内没有裸露的空地。营造绿树参天、碧草如茵、鸟语花香、一步一景、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优美环境。
 (二)校园文化美化
1、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的人文小品和雕塑。校区的道路和各个功能区要以不同的文化主题命名,体现校园文化内涵。
2、将学校的围墙、围栏、灯柱、人行地砖、车棚、画廊、指示牌、室外音箱、邮筒、垃圾箱等都视为校园文化的物化组件,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力求新颖独特,富于文化韵味。
3、在校园内分散布置各种庭院座椅、休憩平台,安排一些集自习、休息、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室内或室外活动场所,形成多层次沟通空间,提供一个便于师生交往、阅读、休闲的良好互动环境。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绿色校园
校园的优良生态环境对于生活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同时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丰富多样的空间和场所,因此校园的景观、绿化不仅仅只是观赏的对象,而是应该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让人能够感到校园环境的自然、宁静、平和、安详的校园氛围。“十一·五”期间我校完成了部分绿化任务,“十二·五”期间校园绿化率要达到48%以上,使学生、教工无论是早锻炼、晚自习、上教室、去图书馆都能穿行于绿地和景观带之中,真真切切在感受绿地的存在,从而真正地发挥景观、绿地“宁静致远”的育人氛围。
四、具体措施
1、更新观念。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打破常规,更新观念,
拓展新的思路。充分认识校园建设对于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意义。校园建设要以学校评估为契机,树立“超前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坚持“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高品位”的原则,以全新的规划理念,研究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2、加强领导。为使校园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学校要站在发展的高度,对校园建设工作专题调研,统一规划、科学决策、分步实施。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解任务,督促实施,真正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3、筹措资金。为保证建设资金需要,推进学校建设顺利发展。要将校园建设纳入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千方百计提高筹资能力,加强资金筹措力度。在增收节支、自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筹集其它社会资金。
4、有效化解土地制约矛盾。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沟通,获得理解与支持,力争使学校周围教育预留地落实到位,逐步实现我校主校区未来“300亩校园”的蓝图。
5、规范管理。对于校园建设及后期的维护管理,要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从制度入手,纳入系统管理平台,分解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形成全方位管理网络。要结合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师生爱护环境意识,形成良好的校园行为规范,构建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附:【1】安徽省怀宁县职业技术学校规划总平面图;
   【2】安徽省怀宁县职业技术学校规划鸟瞰图。
 
 
 
 
怀宁宜城职业技术学校
(安徽省怀宁县职教中心)
                                      2010年12月28日

上一篇:【文件4】怀宁县职教中心“十二·五”事业发展
下一篇:【文件6】怀宁县职教中心(2011—2015年)教师队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