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职教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 X关闭
欢迎来到怀宁县职教中心官方网站!    2020 年 12 月 5 日 星期六 23:5:32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学校概况 党团工作 新闻中心 管理机构 招生就业 教学科研 实训实习 学生工作 培训中心 专题专栏 信息公开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关闭×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专业建设

电子专业创建计划

时间:2010-05-14 07:48:44 点击:685次

怀宁县职教中心

 

电子技术应用特色专业创建计划书

 

一、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怀宁县委县政府和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才市场的规律。以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作为宗旨,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专业建设,以培养电子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系统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
2.培养目标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热爱本职岗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二级工作的中等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从事电子类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职业应变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新一代技术工人,对电子专业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型操作维护人员。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社会需求

我国正处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技术进步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不断更新、变化,新旧工种的更替周期加快,职业流动愈加频繁。作为培养一线生产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更应关注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调研情况表明,传统的电子工业已增加了新的内涵,产品的加工制造手段也逐渐被新技术所取代。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以往的学科体系和过细的专业教学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电子行业最缺的人才:
一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产品生产,把握企业方向的高级人才;
二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是既懂技术又懂营销,了解市场行情,又能提出改进意见的人才;四是智能型高级技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经过锻炼最终成为后两种人才。

从我们学校深入几个企业调研的产品中看出,产品科技含量愈来愈高,包括电子、微机、通信、机械、各种新型传感器等内容,这些单位的产品已不是某单一技术领域的产品。这些产品已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用人要求也随之而变,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改革和调整必须相应弥补这种不足,并突出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能适应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需求。我们通过对各企事业单位调研资料的汇总,发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
1.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加工;
2.阅读整机电路图和工艺文件的能力;
3.电子产品的组装、调试;
4.电子设备的操作、维护;
5.电子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
6.生产一线服务人才。 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这些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智能工。

三、教学条件

1.培养计划可行性论证 电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校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办成我校的拳头专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我校师资、图书资料、实训实验等条件都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高工程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教学思想和学术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及治学的作风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只有一批事业心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队伍才能促进专业建设,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本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本专业专职教师人数 18 兼职教师人数 4.22%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 6.33% 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 13.72% “双师型”教师人数 13.72%
(2)建设目标 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专业复合、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队伍。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引进培养、交流等,提高师资素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计划2010年达到专业教师24人、兼职教师5人的规模,职称比例初中高为 2:3:5,双师素质教师占95%。
(3)工作思路 随着专业发展和办学规模扩大,为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研科研水平,我们将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养。
一、加强自身提高。青年教师,以参加省级“四新”培训方式为主;中年教师,主要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方式进行单科进修。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考证,获得相应等级的水平合格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加项目开发,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制度化,实施轮训制,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特别是对于新进教师,我们规定新进教师必须进实验室,负责实验、实训教学指导、设备管理及维修,或进企业培训,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锻炼2个月以上。
二、引进来。今后每年从高校接收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2名,从企业、公司引进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人员2名。
三、请进来。不仅仅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还要聘请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项目开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四、送出去。每年选派多名教师出国进修、四新培训、以及国家级或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五、加强师德教育。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素质教育 ,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材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材采取选用和自编相结合,尽量选用现有的优秀中职教材,对目前没有以及不能满足和不能适用专业教学的相关教材,组织力量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编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讲义教材,解决教材的有无和不适用问题。力争2010年底,建设完成专业教材体系,做到内容先进、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保证质量,适应专业教学需要。
(2)工作思路 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积极组织编写本专业系列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使教材体系具有内容新、质量高、适用性强、系统化、多样化特色。
(3)创建措施 一是所有实训课必须有结合学校实际的自编教材。 二是鼓励教师上课时写讲义,对于优秀的讲义,将给予奖励,作为自编教材,联系出版社出版。 三是建立教材立项编写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保证。 四是出台教研科研奖励政策,对于参编公开出版教材给予一定的奖励。
4.实验室建设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现有电路基础、维修电工、电路板制作、模电数电、家电维修5个专业实验实训室,电子装配生产线和电子实习工厂,专业设备总投资300多万元。基本能满足我校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实训的需要,并且应该发挥辐射、服务功能,为企业、农村、社区培训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5.实习基地 我校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积极投资建设满足岗位训练要求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校电子实训基地扩建项目正在筹建之中。建成后的实训基地配置齐全合理,实验实习工位足,设备先进,能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生产于一体,向社会开放,既能满足校内学生的实训,又能满足社会培训的需要;既是学校实训基地,又是职教富民基地。 在校外,我校也应该有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与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均签有实习协议,既能保证校企双方的密切配合与长期合作,也能满足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

四、专业特色

1.校企合作 关于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路子,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条发展的路子绝不能停留在校企联谊、领导交往、企业资助的层面上,甚至也不能只是为了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而是要真正实现一定深度的相互参与,特别是企业对学生培养过程的参与,但又不能是急功近利的完全以企业当前的需要为需要,必须同时考虑学生长远的发展需要和创新创业的需要。把教学实践放眼于未来,放眼于长远,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而又及时地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行产教结合,就是要走一条深化内部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之路,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这方面,我校计划:
一是主动与生产企业挂钩联系,在校外建立与电子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跨进企业大门,使他们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在车间进行专业实践;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公司的“准员工”;既接受学校理论教师的教学,又接受工厂师傅在工位上进行技能传授。这样,学校才能实现把教室搬进企业,实现校企一体的办学理念,达到学生、企业、学校满意:学生强化技能,实现预就业,完成知识、技能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满意;企业能得到“量身定制”的技能型人才,并得到学校这个人才技术平台,让企业满意;学校还可以解决因办学资金不足,基地建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学生实训难的问题和学生就业问题,真正体现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理念;
二是我们把目光从单纯的“走出去”转向“请进来”。学校通过与生产企业联系,计划请来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将对09级实行“订单”式培养,把学校的实训基地既作为生产场所,又作为学生实习场地;车间师傅既是生产职工,又是学校兼职实训教师。
2.专业创新 在专业创新方面,我校计划做以下工作: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对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作符合实际需要的调整,降低文化课比例,加大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在一年级中职生就进行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二年级进行无线电装配中级培训和考核,确保到用人单位迅速适应企业工作。
(2)进行课程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要在无线电装配、电子技术综合训练等课程中具体实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实施产教结合、校企结合,与深圳大东骏通、统宝光电有限公司合作,组织电子产品代加工业务。
(4)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加大技能鉴定力度。
(5)开展学生职业拓展计划,培养学生择业意识。
(6)举办技能节和创新竞赛,促进学生技能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7)建设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专业文化,让学生及早感受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多证书培养制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文凭。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计算机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联系,初步取得了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能推动毕业生的就业。

五、专业建设

1.专业历史 从2008年建校,电子专业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成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十一五”怀宁县示范专业。一年来,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招生数不断增加,专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生数为188人,2012年有93人即将毕业,计划安置在大中型企业就业,推荐就业率达到100%,一次就业率必须达95%以上。 职教富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近年,我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中小企业在岗培训和“两后”培训,年培训人数达1000人以上,其中电子专业每年培训200人以上。
2.调整专业设置 中职教育要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的前提下,与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首先,学校务必树立职业教育市场化的观念。置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参与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其次,树立能力为要的观念。变传统的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开发为核心,发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能力要素,突出“理论够用,技能管用,应知为用,应用为主”的教育策略,形成能力达标教育和职业资格认定两大体系,以增强上岗就业和转岗就业所必需的综合适应能力与竞争发展能力。此外,在教育实践中,学校要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不断研究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媒体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专业的设置以对应岗位需求为依托,而不是按学科设置,将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职业教学是面向职业,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课程占较大比重。同时,适应劳动者理论基础的需要,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扎实的理论基础培训,以“必需、够用”为度,服务于基本素质的形成,为成功实践打下基础,即所谓“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在“宽基础”阶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活模块”阶段根据职业需要,强化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知识。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冲破传统学科本位模式的束缚,避免把职业教育混同于短期职业培训,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共适性和实践价值。
3.专业规划和拓展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学校应该拉动人才的需求市场。我校以电子技术应用为示范专业加以重点培植和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主旋律,确定专业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把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放在突出位置。 根据安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在专业设置上坚持“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指导方针,主动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及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在安排专门人员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依据本地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局,结合我校的实际,确定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为我校的三大长线骨干专业。 为加强专业的建设,学校还要从教学设施、师资队伍、教材、教学管理和改革诸方面制定专业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每年还制定专业建设年度实施计划,确立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1)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中心;
(2)实现两个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数量的增加向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从单一追求办学条件的改变向提升办学水平转变;
(3)加强三项建设:即加强师资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项目课程建设。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聘请企业和行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常研究和讨论专业的发展,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并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拓展专业方向,形成电子产品装配、家电维修2个专门化方向,至2010年,我们将增设微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由4个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群。
4.人才培养模式 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契机,构建“一条主线、两个专业方向、三个核心能力、三项原则、五个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条主线:以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2)二个专业方向:电子产品装配、家电维修;
(3)三个核心能力:电子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能力、通信企业运营与营销能力、单片机应用与设计能力; (4)三项原则:职业针对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5)五个突出: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学研为途径、以质量为根本。
5.近期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入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积极稳妥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实践教学,以产学研为途径,通过2~3年的努力,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办成特色鲜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市内领先、省内有影响的示范专业。 根据我校近几年发展目标:“二年做强,三年做优,五年做特”。今后,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加大专业建设力度,采取以下措施将电子专业进一步做优做特: (1)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畅通就业“出口”,扩展专业规模;
(2)加大投入,添置专业设备,始终保持与生产一线同步,与事业规模扩大同步,营造“学校—工厂”的浓烈氛围,满足学生实验、训练的需要,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3)进一步提高专业师资素质,特别是“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锻炼、参加“四新”培训、攻读研究生学位、出国研修等;
(4)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
(5)依托专业优势,进一步拓展产教结合、产学结合的路子;
(6)拓展就业方向,适应不同学生需要,满足社会需求,拓宽就业面。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教学计划
下一篇:汽修专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