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职教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 X关闭
欢迎来到怀宁县职教中心官方网站!    2020 年 12 月 5 日 星期六 23:5:32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学校概况 党团工作 新闻中心 管理机构 招生就业 教学科研 实训实习 学生工作 培训中心 专题专栏 信息公开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关闭×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教研教改

【论文转载】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误区及其矫正策略

时间:2013-06-12 07:19:19 点击:674次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
因材施教的误区及其矫正策略
 
   朱文霞
【内容提要】:
    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因材施教,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要求及教学辅导。在当前教学中因材施教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教师在基本对策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
【关键词】:
因材施教、误区、产生原因、中学英语、教学策略
一、 中学英语与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以进步为前提、层次为基础、竞争为手段、辅导为重点、实现目标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学有所得和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都能达到学会、学好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因材施教是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也是《英语新课标》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给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如何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材施教是教学对象的客观需求。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教育的依据。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智力潜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较聪明的、有较迟钝的;有善于记忆的、有善于思考的;有性情开朗的、有心胸狭窄的;有比较坚强的、有比较脆弱的。甚至我们还发现学生的天赋也各有不同,有的学生音乐才能出众,有的学生写作能力出色,有的爱好英语,有的爱好绘画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教育工作时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对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条件和方式,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这也就是所说的"因材施教"。  我们对有差异的学生不要歧视,要抱有积极的希望,没有学生不在意老师的期望。学生在老师的赞许和期望中,满足了学习的虚荣心,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期望除了语言渠道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潜意识的途径,教师心理往往会不自觉的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等传递给学生。比如关注学生,对优秀学生教师目光往往流露出赞赏和期待;对后进生则往往包含着警告、批评。又如教师的动作,对优秀生拍肩摸头,给予鼓励,对后进生则可能推推搡搡,因冷淡而造成厌弃,教师的这些体态语言背后的心理都会被学生察觉到。因此,教师一个充满赞赏的眼神,一个饱含爱意的动作,一句透着期盼的话语,都会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
    因材施教切实可行。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设定学习目标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反之未设定学习目标者,其成绩一般都较差,而且行动迟缓,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帮助各层次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期望值,从而引起冲动激发热情,形成实现目标的动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把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提高上,制订统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分析,这势必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容易达到要求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有难度、达不到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局面。长此以往,两级分化现象会愈加严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目标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就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事实上,新课程无论在课程标准上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作了明显的层次划分。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因材施教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来划分学生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英语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产生的误区
    现在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实行的是集体教学,由于群体差异广泛存在于教学中,有些人没有做到因群体差异而施教,在教学中造成弊端甚多。有些人不考虑本校情况,盲目学习外地经验,模仿外校教学方法,致使教学质量下降。这不是外地教学方法不好的问题,而是自己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以及教学基础赶不上人家,是不适应外地教法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懂得因群体差异而变通,因群体差异而施教,制定出适合本班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前在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误区,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对立
    班级授课作为教育历史的产物,主要是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但它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自由、和谐方面则明显弱化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特殊天赋。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些人忽视因材施教,由此走向极端,把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对立起来,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产生了种种误区和偏差。
1、因材施教加重学生负担。认为班级授课所传授的内容是基本的、主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好,若再因材施教岂不是加重负担。在我们日常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都自觉和不自觉地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会认为授课本来就是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我们是不可能谈什么因材施教的。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所理解的因材施教就是在练习环节,把练习题按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让学生练习,从而让学生掌握新授知识。这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了吗?
2、教学活动全等于班级授课。把教学活动等同于班级授课,班级授课结束,教学活动也随之结束。众所周知,班级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可它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习困难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课后他们需要辅导。《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他们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只能在课堂上体现,课后"炒冷饭"的教学方法不可取。固然这种“炒冷饭”的方式不怎么被老师们所认同,但对于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生来说,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所没能掌握的知识。难道因材施教仅只局限于课堂上吗?
3、班级授课不存在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的同时缺乏因材施教,把因材施教孤立于班级授课形式之外,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老师们认为短短40分钟一堂课,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可能的。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老师生怕在课堂上完不成教学内容,就不顾及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授知识,而匆忙按部就班地进入到了下一教学环节。造成部分学生囫囵吞枣,不消化现象日积月累,恶性循环,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因材施教与多数、少数学生辅导对立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主要表现在:
1、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
2、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不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的情感态度。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这样就会对一部分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阴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受到了打击,从而逐渐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厌倦情绪。
3、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尤为突出。老师们为了顺利地上好一堂课,总是喜欢请班里那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回答问题。课堂教学固然显得相当的精彩,可是整堂课却成了优等生的舞台秀。优等生尽情的展示了自己,感觉还意犹未尽,而其他学生却学的索然无味,云里雾里。
4、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近之,"差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差生"则是恨而远之。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恨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
    一个班级总有优秀生与落后生,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就需因材施教。优秀生智力高,接受力强,成绩优秀,对他们采取自学加点拨,主要靠自学,如遇到难题时,老师给予指导点拨。这样做,对他们印象深,效果好。对差生的教育是个难题,这些学生智力低,接受力弱。对待他们更要因材施教。首先做好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对他们不要冷落、歧视、贬斥,而要亲近他们,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对差生要倾注更多心血,下最大功夫,多讲、多练、多提问、多检查作业,让他们吃偏饭,组织一帮一、一对红,优生带差生,想方设法转化差生。有些教师把差生教育看成对牛弹琴,不值一教,放手不管。这是教师的无能,也说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
(三)因材施教难以实施
    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难度:学生对象是无法确定的,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是施教的对象;施教的内容是广泛的,施教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小组和个别,有依靠任课教师和校内其他组织,有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所有这些,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变化性、艰巨性,给教师带来了难度并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是教师普遍只重视班级授课,在班级授课上下功夫,忽视了因材施教。
    从根本上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学。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独立于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在课堂教学内外针对学生个别特点和教师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其二,作为变化着的对象--学生而言,它也是变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学生身上去领悟和把握。"因材"是"施教"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施教"的"度",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具体实施的若干策略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
    新课程提倡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参差不齐的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同等难度的作业来进行教学,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实施分层教学和指导,才能有效地达到个个有进步、人人有发展,达到新课程要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1、学生分层
   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因此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
  1)、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掌握何种技能?学生达到前一阶段教学目标的程度如何?
    2)、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何?学生的兴趣习惯及其他个性特征适合什么层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
    A、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
    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当然,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实行动态化管理,依据学生学业的变化及时"升层"和"降层",使自学生始终处于最适合发展的层次。
2、备课分层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3、导学分层
    1)、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程度不同,要求各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要求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成绩一般的学生作一般理解;第三类是难点知识,而课本中出现的知识及练习册上打号的部分,对成绩差的学生不作要求;要求成绩良好的学生作一般理解;要求成绩好的学生能突破难点,为以后的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组学习,齐头并进。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分组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后进生组"加强辅导,使他们赶上进度;对"优等生组"则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有时间兼顾到更多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除此以外由于教师所教学的该组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差不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度身定做,真正做到了备课备学生。
3)、精心搭配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4、授课分层
   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以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C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应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在教同一内容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目标:对A层学生落实单一知识点,侧重记忆、重复和模仿,使其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对B、C两层学生,要重视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其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提问分层。提问简单的问题或直接从课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应优先考虑层A的学生,并辅助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偶尔也给点难题,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遇到难度较大或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问题时,可以让C层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人人都能体味成功的喜悦。
3)、课堂训练分层。在课堂活动安排上,机械性的训练,如课本中的Practice及Pair work等训练应优先考虑A层同学,并允许其犯一些错误,而B、C两层同学则提出较高的要求,在其他同学"知其然"的同时,他们就应该知其"所以然"。一些难度大的练习活动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安排。比如对活表演,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台表演,可以让A层学生选择台词较少的角色,如果可以的话,再尝试现场交换角色。又如课文的当堂复述,A层学生可以在定的提纲下或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的甚至可以看书模仿。在知识点的介绍上,应注意有一定的节奏。可以通过板书的特定版式或口头提示,让学生们清楚哪些是必须当堂理解的基础知识,哪些是及时的联想,哪些是拓宽和延伸,使得听课的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阅读的训练,A层学生应先要读懂,形成定的速度,细节题要有准确率。C层学生应重存思维的培养,培养更全面、深刻、逻辑地考虑问题的能力。
5、作业分层
    练习设计分层次练习和作业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完成课堂练习时,有些同学在四五分钟时间内就完成了,而有的同学则需要十多分钟才能完成。鉴于这种情况,在开展课堂练习时,可以将练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时基础性的,要求所有同学都要完成;另一部分练习题是拓展性的,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在词汇练习中,对success这个词,A层的学生只要求掌握词性和词义;B层学生还应了解其形容词successful和动词succeed;对于C层可设计掌握unsuccessful及succeed in doing sth及fail to do等词汇拓展及短语运用的练习。这些不同层次的联系有不同起点和难度,对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针对性和挑战性,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更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吃饱、吃好",达到"培优辅差"的目的。
6、考试分层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教师应该摈弃以考试分数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观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内容应该不同。中下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中高层学生应以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为主。如,每次考试内容设计时,可以另设计几道思考题,又叫附加题,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做,另外加分。这样,中高层学生与中下层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差距,使中下层学生有奋斗的目标,从而努力赶超中高层学生,而中下层学生也不会因为考得差而产生自卑等心理。分层考试即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后果,又可以树立中下层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便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是真正应材施教的体现。
7、评价分层
     对学困生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中等生,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对优生,则高标准、严要求。
    必要指出的是,分层教学应本着为各类学生提供最优质教育服务的思想出发,给学生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不要把着眼点局限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应从长远考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感因素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情绪愉悦、亲密合作,学生只有在没有恐惧、焦虑的环境中才能乐于接受教导,积极思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正常的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需要,防止学生因不平等情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待差生,情感上必须平等导向,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和接班人。对差生,还要有慈母之心,爱差生之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与老师亲密无间,感情融洽,这样差生就感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就会维护自己正常的学生地位,同时激励自己在友好、平等的班集体中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良好环境的需要。
2、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师生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沟通心灵的桥梁就是给予信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如在批阅一些低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则在旁边写上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以鼓励为主的情感导向
    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
    境界是存在者实现存在的状态。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譬如,优秀教师魏书生、任小艾就是典型例子。他们把每个学生看成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倍加爱护,体察每个学生渴求的眼神,体会每个学生细微的变化,培养出一个个发展健全、活泼可爱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材施教是他们成功的手段之一。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处置的机器,故为师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等),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家庭、社会、历史的各种原因。学生的全面情况犹如毛坯,这就是学生的材,它是雕琢的基储施教的对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一个人的天赋再好,不因材施教,不有的放矢,他的各方面素质也很难提高。所以在进行教育时应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为此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个使个体社会化的漫长的、终生进行的过程。“教”和“育”都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实质上就是“终生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时代要求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艺术在于我们既要不断吸取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又利用宝贵的当代的教育资源,使之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土壤中生根、开花和结果,从而促进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局面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不断认识因材施教原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发挥这一教学原则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才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2] 罗国杰.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82   
[3] 彭国甫.社会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 颜佳华.学法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下一篇:【转载】《谁说没有规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