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职教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 X关闭
欢迎来到怀宁县职教中心官方网站!    2020 年 12 月 5 日 星期六 23:5:32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学校概况 党团工作 新闻中心 管理机构 招生就业 教学科研 实训实习 学生工作 培训中心 专题专栏 信息公开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关闭×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教研教改

对中职学生德育现状的新思考

时间:2010-10-26 09:04:35 点击:593次

对中职学生德育现状的新思考
 
摘要: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但还是有部分中职生日常行为不规范,人生观、价值观不清晰,心理素质脆弱,意志力较差等,而德育效果也欠佳。围绕如何体现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作用;如何寻求“德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何优化德育队伍,真正做到人人德育等进行新的思考。
一、纵观目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从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和社会普适的价值相一致。但由于受价值多元化的影响,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中职生日常行为不规范,人生观、价值观不清晰,心理素质脆弱、意志力较差等等。
(一)日常行为不规范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随意迟到、早退、男女生接触过密、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二)学习品质不良
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乃至小学以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没有耐心与毅力。进入中职阶段后,鉴于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坚持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并重的办学模式,还有个别的中职学校现在还紧抓高职考,势必把中职阶段的教育模仿普通教育,让这些本就不愿安分地坐在教室里且学习品质又不好的学生,再次拿起本就万分厌恶的数学、英语课本,使他们更加厌恶课堂,以至祸及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
(三)心理素质脆弱,自控能力、意志力差
自控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亦称自我管理能力。在目前教育改革进程中,尽管素质教育、“减负”表面上如火如荼,但由于考试的“指挥棒”仍在发挥作用,许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末等公民”,为此,总认为自己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他们很容易焦虑、空虚、怀恨在心、难以把握自己。另外,还有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
(四)关怀品质下降,感恩、责任意识缺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也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最普遍的信息载体,网络也成为当代中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精彩纷呈、图文并茂的虚拟世界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它一方面给未成年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交往带来便利,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沉迷于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从而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以至与家庭成员之间、邻里和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既减少了对现实生活中的关怀,也忽略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中职学生不懂得感激,认为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在这次四川的抗震救灾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就不想捐款,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勉强捐1元钱。
(五)知与行不统一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行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当前的一部分中职学生往往言行不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还有双重道德标准,要求他人遵守纪律,关心集体,而自己却一切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对集体和公共事物漠不关心。他们有渴望独立的愿望,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但事实上,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变幻复杂的外界社会的影响下,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因为他们的道德标准未曾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的检验,所以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二、对中职学生德育现状的新思考
(一)在德育活动中,如何体现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变为‘驯兽式’的活动。”
目前,有相当多的德育工作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出发,忽视了学生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动性发挥,忽视了拓展德育途径。具体体现为只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等。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教育,常常事倍功半。其次德育常常与生活脱节,德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上却做不到,或是在教师和家长在场时,不是发自内心的且被动的去做。这种“知”与“行”的严重失调,与德育观念和方法的落后有很大关系。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把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里,一个完整的过程总是包括两个方面:施加影响的方面和接受影响的方面。施加影响的方面,具体地表现为教育者向学生提出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决条件;而接受影响的方面则是指学生对这种外部要求的适应和接受。但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并接受教育者的外部要求的,德育并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要求。教育者向学生提出外部要求时,应考虑学生的接受心向,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心理对接受外部要求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使学生对教育者的外部要求有良好的感受和情感状态,并通过这种状态来提高外部要求的可接受性,加强学生的内在道德动机。道德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来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的提升功能,因而道德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智慧实践,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道德。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只有当人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目前中职学校德育缺少实效的关键在于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在这次抗震救灾募捐活动中,单纯要学生捐款多少钱,在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没有产生与社会普适价值观、道德观相一致的时候,那学生的募捐行为就会出现盲目性、冷淡性,由此在开始募捐的时候出现不捐款、捐款1元钱的现象。在这次的募捐活动中,如何体现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作用呢?瑞安职业中专作了很好实践,在这次以抗震救灾募捐为主线的德育过程中,学校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校广播台播报地震以及抗震救灾的详细报道、校园刊出抗震救灾的图片展、在每周升国旗仪式上作全民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安排每个班级收看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的专题晚会《爱的奉献》,让学生从内心激起爱的情感,能动性参与德育活动。又比如,目前在中职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男女生行为过密的现象”(这是笔者的认识,他人叫早恋)。针对这现象,几乎所有中职学校严令禁止,可我们去看看这严禁下的校园,这“男女生行为过密的现象”是不是消失了,实际上是不会消失的。那怎么办?只有疏导,开展各种活动,让他(她)们参与进来。首先,要在班会课上讨论,这“男女生行为过密的现象”在校园里正常不正常,形成一个探讨的舆论;其次,邀请公共礼仪的老师举办讲座,让同学们知道,在公共场所要注意什么?另外,还要完善学校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结合健康图片展出;最后,校园里要尽可能通过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分散他们注意力与精力,以达到消除校园里“男女生行为过密的现象”。
(二)如何寻求“德育合力”,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德育工作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紧密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综合一致的德育网络。但由于三个方面的教育者在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对德育及其责任的认识上会存在着各种差异,这就要求三者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才能形成综合一致的“德育合力”,才会步入良性循环。如学校一方面与政府职能部门配合,采取“关、停、转”等手段取缔与整顿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网吧、游戏厅等,为学校教育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优化家教,实现了双向配合,充分发挥了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积极性。主要措施有: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有的中职学校以家长工作忙、离学校教远、家长对子女不重视为由,中职三年几乎没有开过家长会,这显然使家、校德育不同步。二是开好家教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交流家教经验,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其他家长。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几乎家家有互联网,交流会不能经常开,可以开展网上论坛。我校就有个家长、学生参加的网络论坛。三是建立家教联系卡,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以便双向沟通,为教育帮助学生提供依据,使之更具有连续性和科学性。四是和双后进生的家长、学生、学校签订教育协议书,多向配合共同转化。五是学校建立家访制,规定班主任定期到学生家中访问,我校要求是每学期生生必访,重点生多次家访。六是建立家长接待制,由学校领导专门接待来访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建议。最后,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同时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得到实践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必定形成德育的合力。
(三)如何优化德育队伍,真正做到全员德育
面对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如何优化德育队伍,真正做到人人德育呢?要做好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一支勤学习、有理念、肯吃苦的德育队伍。勤学习是为了使德育与时俱进;有新的德育理念更好面对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的新特点,新要求;肯吃苦的德育工作者才适合这没日没夜、“无底洞”式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1、要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和学习,使他们有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训和学习的途径如:组织德育工作者参加各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德育年会、德育工作培训班,邀请校内外的德育先进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德育工作者外出进行培训学习。通过种种方法使德育工作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形成德育新的理念。如:适度把握“师道尊严与人格尊严”。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弘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理论一直在强调: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民主互动。只有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与学生坦诚交流,才能让学生接受你的循循善诱或厉声斥责,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不被扼杀,潜能得到挖掘,创新素质得到发展。按照ISO质量认证标准,学生就是学校的顾客和服务对象,在服务对象面前,我们还能再固守师道尊严吗?不过,放下师道尊严,并不意味着放弃人格尊严。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战,使得中职学生被学校、老师过分地关注和呵护,加之中职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被抓升学的老师“遗弃”,由于曾经被歧视而产生了嫉恨心理的他们,在进入中职学校后,在宽松的环境中放大了自我,很容易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也因此出现了学生辱骂教师的个案。就在上星期二,发生在07财会(3)班的英语课堂上,有俩男、女生在课堂上用本子进行话语传递,英语老师发现后要他们把本子交给老师,可他们死活不同意,英语老师强行去拿,由此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推搪,场面控制不了。老师以为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伤害,学生以为老师侵犯他们的隐私。暂且不说学生有没有错误,可老师这种德育活动就非常被动。
2、是加强对年轻德育工作者的在岗指导和培训,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以老带新,以先进带后进,做到了“互学、互促、互免、互进”。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3、实行“德育导师制”,真正贯彻与实施全员德育,日前似乎有这样的认为,学校德育日趋“专人化”,教育出现了两大“新分工”:德育主要是班主任、政教处、团委的事;课任教师集中精力抓成绩,以至造成课任教师认为德育与己无关的误解,把德育推诿给班主任、政教处老师,这样他们在德育中的角色日渐弱化。“德育导师制”推行,要求每位德育导师主导1、2位学生,兼导若干名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关心帮助他们,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建立学生个人信息表,详细记录:家庭情况、联系电话、兴趣爱好、特长、学习能力与态度、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格特征、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学生现状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对策与方法等栏目。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有检查,有评价。“德育导师制”的实行,更能使全员德育得到落实。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反复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只有我们充分认识中职生德育的特点,结合不同形势下的德育状况,常抓不懈,讲求实效,保持反思才能真正闯出一条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