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半工半读新路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培养人才
时间:2011-04-05 23:12:09 点击:632次
吉林公用事业工程学校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畔,是一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设有焊接技术、数控技术、模具工艺、电工电子、制冷与空调、制药等11个专业,学生2 200余人,教职工151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基础能力薄弱、装备水平与生产一线差距大,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很难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又有不少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接受职业教育或坚持完成学业。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在过去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把学校办在工厂,把教室搬到车间,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实行半工半读。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初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目前建在工厂的两所分校共有3个年级在校学生600人,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教学与管理,分校办得有声有色。
一、把学校办在工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1.开放办学,广交企业朋友
实行校企合作,首先要得到企业的认可。经多次选择,我们把目标放在机制灵活、有一定规模、具有核心生产能力的私企上。校领导多次深入企业,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提高企业老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请企业老总到学校参观、考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介绍学校为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所做出的努力。通过多次座谈研讨,寻找各自发展的优势,做优合作方案,增强企业老板参与合作的信心。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以情交友,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获得企业老板的合作诚意,也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为校企合作奠定了“人和”基础。
2.厂设分校,实现校企合作
2004年,我们与吉林市亚东公司达成协议,建立吉林公用事业工程学校亚东分校。公司为建设亚东分校,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按办学要求建设了教研室、学生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教学配套设施,同时在厂区为学生开辟实践场所。在短时间内,分校就形成了以焊接技术、机械加工专业为主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并实现当年建校、当年招生。2005年,我们又与吉林市铭山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办铭山分校,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形成以数控技术、模具工艺、检测技术专业为主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并当年招生。企业还专门招聘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了分校教育管理队伍。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完善,分校的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基础条件均优于总校,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职业学校教育与实际生产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3.找准结合点,发挥合作优势
我们合作办学的思路是:办学以企业为主体,教育教学以学校为引领,专业教育以实践为核心,校企资源共享、教师与师傅互动、学生与工人互学、育人与生产兼顾。我们建立了由企校双方参与的分校董事会,共同管理学校。成立以学校为主,企业相关负责人员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分校的教学按照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同时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每个分校既是教学实体,也是企业的生产实体,校企共同培养学生,义务共同分担,利益共同分配,效益相互促进。
二、把课堂搬到车间,实现学与做的紧密结合
1.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把课堂搬到车间,使学生直接面对企业的生产实际,到实践中去学习。按“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围绕企业生产岗位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修订理论与实践课时计划,精减理论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教学,为学生进行技能实训留出了时间和空间。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
2. 改革学生考核制度
按“应知、应会、应用”原则,依据企业对各岗位从业人员的要求,我们对学生考试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学生的考试内容分为应知、应会两个部分,应知部分由理论课教师考核;应会部分由工人师傅在学生实际生产实践中结合产品质量考核,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一次生产任务的完成过程都是一次考核过程,实现了“作业与产品合一”。
3. 加强学生实践实训管理
按“多看、苦练、实干”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及企业对学生的技能需求,我们确定分校的专业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7∶3,除必要的理论教学外,学生都将有计划地融入到工厂车间里与师傅共同参与生产实践,并有目的让学生参与相关生产工作流程实践,使学生更加学有目标。亚东分校的孙连梦同学,在亚东分校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掌握了电焊、气焊技术,同时还掌握了具有较高难度的氩弧焊技术。在分校里,多数学生都在参与生产过程中跟师傅学到独有的一手“绝活”。
4.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较多,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甚至对社会有抵触情绪。为此,我们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为他们营造“理解、宽容、关爱”的工作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工人师傅交流、学习、参与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模范、技能标兵等工厂里的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校企双方还专门设立了“资助贫困学生基金”,累计为分校筹集资金6万多元,为60多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帮助。
三、半工半读实现了多方共赢
1. 拓展了学校发展空间
一是扩大了学校资源容量。目前两分校用于教育教学的建筑面积达7.1万平方米,扩大了学校发展空间。二是提高了资源质量。目前,我校自身的装备水平与生产企业一线设备的差距甚远,半工半读使这种差距消失,仅就实训耗材一项,每年就能为学校节约资金近40万元。三是锻炼补充了教师队伍。把学校办在企业,工人师傅成为导师,既弥补了专业师资的不足,也利用企业资源培训了学校的专业教师。四是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由前几年不足百人已发展到目前在校生2 000人以上。办学水平也得到提升, 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进入吉林省“百强校”行列。
2. 为学生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职业学校学生多为初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失意者,对于理论课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学生到工厂里去学习,面对先进的设备、宏大的生产场面、实际工作岗位以及工人师傅的实践经验,学生很容易受到震撼,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探求深层知识的欲望,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二是学生技能培养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大量的生产任务为学生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在单纯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学生广泛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了解了企业生产岗位必须的专业技能,同时,工人师傅也把企业最需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加快成长为技能型人才。
三是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特困家庭的学生较多,每年都不低于30%。目前,校企双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技能程度,正在对学生做出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不同形式的安排。学校实施部分减免学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平均减免30%费用)、颁发学业奖励。企业通过伙食补助、被服、劳保用品等实物形式以及发放劳动报酬等,学生每年可获得近千元的收入,今年三年级学生已经进入生产岗位顶岗生产实习,收入还将大幅度增加。这对城乡贫困家庭是一个不小的支持,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成本。铭山机械公司今年还拿出招生指标的20%(40人),用于招收城乡特困家庭学生,实行“零学费”入学,以“半工半读”形式完成学业,实现“带出一张嘴,学成一门艺,就业一个人,脱贫一家人”。
四是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经过在企业的学习与实践,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明显变化,毕业的学生已完全适应所在企业的生产管理,随企业的发展壮大,一大部分学生都将留在企业,成为企业的聘用员工,另一部分学生有了在企业的丰富实践经验,深受同类企业的欢迎。目前,分校首批学生已全部顺利进入企业,就业质量高于总校。
3.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一是提升了企业品位。一些适应于企业的学校文化很快随着教育教学活动在企业的开展,融入了企业文化之中。企业的文化生活、安全意识、管理方式、发展理念随着办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铭山公司的总经理所说的:我们的企业在有了教育元素后,企业有生机,员工有活力,工作有激情,生产增效益,可谓士气十足。
二是提升了企业员工素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多数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都成为学生的实践课教师,这就使平日里只知道埋头干活的工人师傅,不仅要活干得好,还要加强学习,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同时,在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交流中,帮助工人提高了理论水平。
三是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工人素质的普遍提高,必然的结果就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吉林市亚东公司是专门为中油吉化公司加工大型反应罐的企业,吉林市铭山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专门加工汽车密封件的企业,自从实行校企合作以来,企业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产品一次合格率比以前大大提高。
四是增强了企业生产能力。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剩余劳动力很多,但真正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需要的懂技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技术工人并不多。职业学校学生经过培训,很快就可以适应企业生产部分岗位的需要。尤其面对计划外的紧急生产任务时,学生实训的生产力无疑增加了企业的产能。
五是扩大了企业综合效益。随着分校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参与降低了劳动成本,尽管给学生提供一些补偿、但是企业还是从中获益。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这本身既给企业带来了宣传,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上一篇:鸥哈希化学(上海)工业有限公司将于3月16日(星期一)来我校招聘